何志平:文字是文化的傳承

何志平專欄《允执厥中》

中國自漢時已有察舉制度,唐代更確立了「以文為主」的科舉制度。進士們須以文字撰帖經、雜文、策論、辭章和政見時務等。科舉制度開放予全國,讀書人憑科舉踏入官場。科舉制度製造了「士大夫」這個精英社會群體,備受百姓仰慕,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更是名列前茅(士農工商)。當中,文字所表達的滲透力和感染力,不言而喻。千百年來,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勢力皆來自掌握知識的階層,而文字的運用正是他們的基本營生工具。

新時期,全民仍以「文」為尚,讀書習字;知識精英地位超然,影響普通大眾的價值取向;人人努力讀書,期望有朝一日躋身上流社會。

寫字既然是一種普及大眾的文化傳統,其地位又足以代表政治與文化的權力,因此書寫的字體,也必定反映了每個時代的政教權力架構。唐太宗崇尚王羲之,以致欽定了「二王」千古不移的地位。宋高宗仰慕並臨寫王字,同時也暗示了當朝乃得唐太宗盛世政權的真傳。清乾隆堪誇盛世,重新把歷代碑帖彙輯為《三希堂帖》。到了新中國,習字的典範權威往往就是毛澤東的書法。這從中反映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操作機制,那就是經典與正統的權威。

文字的權威性依舊保存在民眾的文化記憶裏,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縱然不以文化形象出現,可是他們依然會為新的建設和新的政治場合題字,表示黨和國家的蒞臨和蔭庇。

一個民族的靈魂,就是文化。文化可以是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教育、體系等各項因素,但核心只有一個,那就是文字。

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,世界上另外幾種古老文字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、古埃及的聖書體、中美洲瑪雅民族的古文字均已滅亡,唯有漢字歷久不衰。幾千年前先賢使用漢字,現代社會我們也用同樣的漢字。古代聖賢的思想、學說和價值,都透過漢字結集起來。我們從熟悉的漢字中,得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和智慧,並加以傳承、發揚光大。

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改朝換代屢見不鮮,民族鬥爭多次發生,漢字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。特別是百年以來,它經歷了幾次以廢除和取代漢字為目標的拉丁化運動。然而漢字卻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,歷經滄桑而綿延不斷,使中華文化得以持久延續。

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。外族雖有其獨特的文字和文化,但一旦進入中原,必然學習漢文化,以鞏固維護政權。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,禁胡服、斷北語、改姓氏、定族姓、寫漢字、胡漢聯婚,在紛亂的南北朝建立一時的苟安。今日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,學習漢字被每一個民族視為當然事。各個民族不但保留了其方言特質,同時亦受到中原文化的感染。我們透過漢字,進入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。

文字是民族的靈魂,亦代表了文化的力量!

(二之二)

文:何志平
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