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素惠:西夏王朝

作者江素惠在西夏王朝舊址
(作者提供)
近赴寧夏參加中阿與寧台的經貿論壇,走進了寧夏探索大西北。寧夏是回族自治區,以其回族的背景、地理與宗教的關連,成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連結點,七十多個國家地區進入寧夏參與盛會。大陸的台商,多在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,鮮有進入大西北,因此寧夏銀川成為對台商招商引資的窗口,台商在銀川,也得以藉此平台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商貿活動。恭逢其盛,得以近窺寧夏之美,銀川城市規劃的精緻,當地台辦的熱忱,讓許多台商也紛紛踏足此地,並被寧夏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所吸引,在隨後參觀西夏王陵時,更對此歷史瑰寶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
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大夏國的別稱,是唯一在寧夏建都的王朝,其都城為今天的寧夏省會銀川。西夏有190多年歷史,歷經十二代帝王,其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對寧夏的影響至深且遠。銀川的地下有不少西夏古物,在興建新華百貨公司時,就從地底發掘了代表西夏文化的鑾金大銅牛,栩栩如生。可惜,西夏只留下了模糊的風貌,歷史記載,當年蒙古軍隊攻打西夏時,殺戮人民,燒毀文物,在大規模的破壞中,僅存少量資料文獻,其後也逐漸被湮沒在歷史的灰燼之中。因之,西夏的歷史就變得朦朧而神秘。

西夏王陵造型獨特

代表西夏王朝神秘歷史與文化的王陵,是由巨形石塊堆積而起的三角形建築。如同埃及金字塔是存放法老「木乃伊」的寶殿,坐落賀蘭山下,寧夏「金字塔」也是安葬西夏皇帝的陵墓,陵台是土木結構,堆積起的小丘,被稱為東方的「金字塔」。西夏篤信佛教,西夏皇帝希望死後能進入佛國極樂世界,因此其墓仿造佛家七級浮塔的造型,建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塔式陵台。自從被成吉思汗滅亡後,西夏就從此消逝,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,考古學家們才對西夏陵區的帝陵,陪葬墓和陵區內的城址進行了多次的發掘。在「西夏王陵」最主要的陵寢,就有早先被挖掘的標誌,由通路口進入陵寢,沉默了八九百年的「西夏王陵」終得掀開神秘的面紗。但遺憾的是,這些賀蘭山下大小陵寢,有盜墓的痕跡,寶藏消逝殆盡,僅留少許文物,主要陵墓中還發現三具屍體,其中兩具被考古學家鑑定為是盜墓者,但寶物已失。

起初考古工作者以為西夏王陵是唐代墓群,後在碑亭的遺址堆土中,發現了刻有西夏文字的殘碑,才知賀蘭山下的宏偉墓群,是西夏王朝的皇陵。真是「賀蘭山下古冢稠,高下有如浮水漚」。

西夏文字極難認辨

1804年,清代晚期著名的史地學家張澍以勇於探索的治學精神,發現了涼州護國寺塔碑,以其淵博的學識,考證出塔碑為西夏時期刻製,消失了數百年的西夏文學才開始被挖掘出來。這個被發現的「涼州碑」有「風雨時降,寶谷永成」、「把境安靖,社會安定,民庶永安」字樣,表達了西夏國民企盼風調雨順,五穀豐收,乃至百姓對富裕的祈願。

西夏的文字十分複雜,獨樹一格,比漢字更難認辨,在進入「西夏王陵」門口的大門,上刻有「大白高國」的西夏文,同行者沒有人能認辨得出,西夏人崇尚白色,衣着以白色為主,他們不但在建立的王朝國名中突出「白」,而且在建築衣飾,甚至瓷器都以白色為主,創造了白色的天地。白色象徵純潔、高尚,顯現於宗教信仰與現實生活中,此乃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色。

西夏有其獨特語言文字,有宗教信仰,有其生活,但為何在成吉思汗攻打後,竟消逝於荒漠中,後不復見党項族,實引人好奇,想必是在兵荒馬亂中四處竄逃求生,而放棄了原來的語言文字,逐漸融於浩瀚的漢族文化中。

「白高大夏國」走過輝煌又走入灰燼,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神秘的史頁,可說是中華文明的奇葩。西夏已逝,留下王朝陵墓,供後人探訪追思。

文:江素惠
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